在中国股市的江湖里炒股配资开户网站,总有些公司像“打不死的小强”,即便业绩连年亏损、债务缠身,仍能通过资产重组、实控人变更等手段一次次“续命”。*ST恒立(000622.SZ)便是这样一家公司。自1996年上市以来,它经历了多次暂停上市、重组失败、实控人更迭,被股民戏称为“不死鸟”。但这一次,这只倔强的“鸟”终究没能逃过退市的命运。
29年“保壳”长跑:从高光到泥潭
*ST恒立的故事始于汽车空调零部件业务。作为国内最早一批从事该行业的企业,它曾有过辉煌时刻,股价一度冲上20元。但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公司主业逐渐萎缩,扣非净利润自2000年起多次亏损,甚至因连续三年亏损在2006年被暂停上市长达7年。
为了“保壳”,*ST恒立开启了漫长的资本运作之路。2013年,公司通过引入新控股股东恢复上市,此后又经历多次易主。2024年,新实控人石圣平通过湘诚神州入主,试图通过债务重组、收购锂电资产等操作扭转颓势。然而,这些举措并未改变公司基本面:2024年前三季度,营收仅7005万元,亏损扩大至1621万元,核心业务汽车零部件和贸易毛利率极低,造血能力薄弱。
最后一根稻草:年报“难产”与审计机构反目
真正将*ST恒立推入退市深渊的,是2024年年报的“难产”。根据规定,上市公司需在每年4月30日前披露年报,但直到最后一刻,*ST恒立仍未交出这份关键报告。公司将此归咎于审计机构深圳旭泰会计师事务所(下称“旭泰所”)的“失职”。
2024年12月,*ST恒立因原审计机构“业务繁忙”临时改聘旭泰所。双方约定于2025年1月启动审计,但合作很快陷入僵局。公司指控旭泰所存在多项问题:审计团队5名现场人员无注册会计师资格、证据收集不扎实、沟通滞后,甚至拖到4月29日下午才提交“错误百出”的报告,导致内部审议程序无法完成。更关键的是,双方对部分贸易业务收入的确认方式存在分歧——公司坚持按“总额法”计入营收(以此撑到3亿元门槛),而审计机构认为应使用“净额法”,若后者成立,公司营收将低于退市红线。
4月30日,年报披露大限已过,深交所随即下发《终止上市事先告知书》。5月6日,*ST恒立股票正式停牌,进入退市倒计时。
诉讼、辞职与市值蒸发:退市前的最后动荡
退市危机引爆了*ST恒立内部的连环反应。5月7日,公司公告两名高管——董事刘亚辉和副总裁张东华——在收到退市告知书当日辞职。市场解读为管理层对前景的彻底悲观。
与此同时,*ST恒立将矛头直指旭泰所。5月8日,公司以“侵权责任纠纷”起诉旭泰所及四名审计人员,索赔3827万元,声称其“主观故意”导致年报延期披露,并造成4月30日当天市值暴跌。这场官司被视为上市公司罕见“甩锅”审计机构的案例,但法律界普遍认为,将市值损失归咎于审计延误的举证难度极高。
投资者则成为最直接的受害者。截至停牌前,*ST恒立股价已跌至1.78元,较历史高点缩水92%。2万名股东眼睁睁看着股票进入退市整理期,首日可能再跌80%,却因连续跌停无法脱身。
“不死鸟”为何飞不动了?
*ST恒立的退市,表面看是年报披露的技术性问题,实则暴露了更深层的顽疾。一方面,公司长期依赖“保壳”操作,忽视主业经营,2023年营收不足1亿元且净利润为负,早已触及退市风险警示;另一方面,审计机构与上市公司的矛盾,折射出部分中小会计师事务所承接高风险项目时的资质瑕疵与履约风险。
监管环境的变化亦是关键。退市新规强化了财务类指标(如营收不足3亿元)和内控审计要求,堵住了以往“壳公司”的生存空间。*ST恒立事件后,证监会明确表态将严查财务造假与恶意拖延披露,进一步传递“应退尽退”的信号。
退市之后:市场出清与投资者反思
*ST恒立并非孤例。2025年5月,共有6家*ST公司收到终止上市告知书,其中5家因财务不达标。这标志着注册制下A股“进退有序”的生态正在形成——仅靠资本运作而无实际价值的公司,终将被市场淘汰。
对投资者而言,此案无疑是一堂风险教育课。那些长期业绩低迷、频繁更换审计机构的公司,或许早已埋下隐患。而对监管层来说,如何优化年报披露应急机制(如允许争议企业申请延期),避免因审计僵局“误伤”企业,仍是待解课题。
29年资本长跑落幕,*ST恒立的故事写满了A股市场的荒诞与教训。当潮水退去炒股配资开户网站,“不死鸟”的神话终成历史,而市场的新生,或许正始于这样的告别。
世诚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